社科院:预计今年房价保持稳定,一二线与三四线城市房价分化加剧

搜狐焦点天水站 2021-04-26 18:43:07
用手机看
扫描到手机,新闻随时看
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章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
社科院:预计今年房价保持稳定,一二线与三四线城市房价分化加剧 4月25日,社科院金融所发布了《中国金融报告2020:新发展格局下的金融变革》(以下简称“报告”)。报告对2021年经济金融形势与相关政策进行了展望,预计全年GDP增速达到8%左右,呈现出“前高后低”态势,通货膨胀压力总体较小。 报告显示

社科院:预计今年房价保持稳定,一二线与三四线城市房价分化加剧

4月25日,社科院金融所发布了《中国金融报告2020:新发展格局下的金融变革》(以下简称“报告”)。报告对2021年经济金融形势与相关政策进行了展望,预计全年GDP增速达到8%左右,呈现出“前高后低”态势,通货膨胀压力总体较小。

报告显示,由于宏观杠杆率不断提升,庞大的债务规模带来了沉重的利息负担,2012年以来中国每年利息负担相当于增量GDP的1.5-2.0倍。债务“灰犀牛”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是公共部门债务风险,据了解,在中国债务中,公共部门的债务占比高达60%。

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、学部委员李扬出席并表示,居民部门的债务主要是基于房地产债务形成的。报告指出,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必要条件之一。

2020年杠杆率未大幅提高

“2020年中国经济金融形势保持了平稳,很好地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,同时没有大水漫灌,杠杆率没有大幅提高。”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指出,全年我们付出的代价相对部分发达经济体和全球来讲是低的。

金融危机以来,中国宏观杠杆率迅速攀升,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,中国实体经济部分的债务相当于GDP的2.7倍。而宏观杠杆率攀升引发多重风险,包含地方国企信用债违约事件频发,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高企,商业银行坏账风险抬头。

张晓晶介绍,由于债务规模巨大,债务总额274万亿左右,由此带来了沉重的利息负担。“债务杠杆率的攀升带来的利息负担非常高,2012年以来中国每年利息负担相当于增量GDP的1.5-2.0倍。我们估算下一步大概是2.1倍水平,超过1.4万亿。”

值得注意的是,据张晓晶表示,中国的债务情况和发达经济体完全不一样,中国公共部门的债务占比为60%左右,大大超过私人部门债务。而全球债务中公共部门债务可能只有30%~40%,远低于私人部门债务。

报告指出,债务“灰犀牛”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是公共部门债务风险。“我们的债务积累模式如果不去调整的话,仍然是不断向公共部门集聚,因此允许国企或融资平台债务违约,是新发展格局下债务积累模式调整的重要方向。”

居民部门债务主要是房地产债务

报告显示,房地产将金融与实体经济紧密“连接”在一起,起到了枢纽的作用。在畅通经济循环、维护经济安全、推动经济转型方面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,要推动金融、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均衡发展。而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必要条件之一。

据了解,房地产于居民而言,居者有其屋,这是百姓立足之地,同时也是居民最重要的财产;房地产于政府而言,是地方发展的龙头,是土地财政的基础;房地产于银行而言,是重要的抵押物,是信贷投放的“好”领域。

李扬表示,居民部门的杠杆率上升很快,而居民债务上升主要是房地产按揭贷款,而且能够看到居民消费乃至短期消费型贷款还处在负增长区间,也就是说,居民部门的债务主要是基于房地产债务形成的。

“我们对于房地产的认识可能会陷入一个误区——房价泡沫,房地产占居民财富比例太高,挤压了消费,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等,好像只有一个结果,打压房价。事实上对于房地产,应把它放在更长的时间去看。”张晓晶指出。

在张晓晶看来,我们的房产价值占国民财富的比重并不是很高。“如果我们经济体越来越富裕,从中高收入到高收入,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,2万亿左右的人均GDP,实际上这一比例还会上升。”

张晓晶认为,房地产调控既要考虑当前宏观经济的影响,包括挤压消费的影响,也要考虑到其在财富中的重要作用,考虑到经济规律和将来比重的上升,所以供给侧、需求侧都要做工作。

因此,市场和政府两只手要协同发力,既要推进城乡土地同权化和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,建立运用税收杠杆调节房地产市场运行的长效机制;又要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、多渠道保障、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,以租赁市场为抓手解决大城市住房问题。

报告还指出,2021年,中国房地产市场将会延续2018年以来的基调,坚持房住不炒、因城施策,构建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的调控思路。在这一调控下,中国各线房地产市场将会呈现出价格稳定、成交量维持在较低水平的格局。

“一、二线城市与三、四线城市之间的房价表现将会分化加剧,房地产行业的集中度未来有望持续提高。这意味着,未来三、四线城市的中小房地产开发商会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。”

建议2021年保持政策定力,继续深化改革扩大金融开放

报告指出,“十四五”时期我国经济金融运行面临诸多挑战:一是国内债务问题;二是中国金融科技发展面临新挑战,存在核心技术研发落后、基础性制度建设滞后等短板;三是全球流动性充裕构成新的外部冲击,主要发达经济体扩张性政策一方面导致债务占GDP比重达到历史高点,另一方面利率水平却跌至历史低点。

伴随着2021年的发展,政策方面应如何安排?报告给出三点建议:一要保持政策定力。财政政策扩张力度较2020年有所下降,货币政策将坚持稳健中性的基调。在全球主要经济体继续强刺激的情况下,我国宏观调控应保持定力,避免宏观杠杆率的过快攀升和金融风险的快速积累。

二要把握好风险定价市场化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关系。取消政府隐性担保,稳步推进风险定价的市场化。在这一前提下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节奏,审慎应对与化解可能产生的风险调整,避免爆发区域性与系统性金融风险。

三要继续深化改革扩大金融开放,既要推广注册制以及退市制度,整合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,加快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;也要加快国内金融市场对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开放,放松中国投资者投资于境外资本市场的限制。

四要建立可持续的债务积累模式,稳步推进破产重组和债务重整,硬化国企与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,突出竞争中性,纠正金融体系的体制性偏好。

声明: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焦点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焦点立场。

声明: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焦点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焦点立场。